從立秋開始,暑氣消退,涼意漸生,自然界陽消陰長,人體也適應自然的趨勢,陽氣由生長外放轉為收斂肅降,而陰氣則漸漸滋生。如果說春天養(yǎng)“生”,夏天養(yǎng)“長”,秋天則要養(yǎng)“收”。
秋氣主燥,秋燥過甚極易損傷肺氣,造成肺燥,所以有“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”之說。肺燥的常見表現(xiàn),一是肺氣不能肅降而咳嗽;二是肺主皮毛,肺在五臟中位置最高,像一個蓋子,所謂肺為華蓋,可以幫助輸布氣血到全身,“熏膚、充身、澤毛,若霧露之溉”,如果燥氣傷肺,則會造成皮膚、粘膜干燥,出現(xiàn)皮膚皸裂、口鼻干燥等表現(xiàn);三是肺與大腸相表里,肺燥則大腸易燥,而有便秘等津液不足的表現(xiàn)。
所以秋季養(yǎng)生,在臟腑而言,重點要養(yǎng)肺,要防止肺燥傷陰,同時也要防止肺氣外泄不收而大腸不固,影響營養(yǎng)的吸收和斂藏。
民間有句諺語:“冬吃蘿卜夏吃姜,不用先生開藥方。”有人會疑惑:秋冬寒冷,不是應該溫補抗寒嗎,為何要吃寒涼的蘿卜?
其實蘿卜性平微寒,入肺、胃二經,具有清熱解毒、生津止渴、健胃消食等功能,可消積滯、化痰熱、下氣貫中,使陰平陽和。
入秋后,人們常覺得眼周干澀、皮膚發(fā)緊、脫屑,容易出現(xiàn)細紋、“紅血絲”等問題。對比動輒成千上萬的高檔化妝品和醫(yī)療美容,由內而外地養(yǎng)護肌膚更為重要。因為皮膚就像人體健康的一面鏡子,皮膚狀況是身體、功能的外在反應。
這里推薦兩款養(yǎng)陰茶飲,適合秋季飲用:
生地桑棗茶:生地黃10克,桑葉5克,紅棗2枚,沸水沖泡
鮮石斛茶:鮮石斛10克,用攪拌機打碎后,沸水沖泡
秋季宜養(yǎng)陰潤燥,可多食百合、鴨、山藥、藕、梨、甘蔗等滋潤的食物。同時,苦燥之品易傷津耗氣,許多慢性呼吸系統(tǒng)疾病也從秋季開始復發(fā)或逐漸加重,所以秋令飲食養(yǎng)生還應忌苦燥,忌生冷。
秋季養(yǎng)生佳品我們可以自己下廚做起來:
五味姜汁拌藕片:五味子3克,嫩姜1塊,藕100克
做法:將藕洗凈去皮、切片,五味子洗凈備用,生姜切末。碗內放入適量醋、生抽、蠔油、糖、麻油,調汁備用。鍋內加清水燒沸,將藕燙熟,裝入盤內,加姜末、鹽拌勻,撒上五味子,澆上調味汁。
紫菜香菇芋艿羹:紫菜10克,香菇20克,芋艿250克,淀粉適量
做法:香菇用水泡開、切成細末,紫菜撕成碎片,芋艿去皮切小塊。油熱后放香菇煸炒,盛起備用。芋艿文火煮爛,加鹽、味精、淀粉起羹,最后放入香菇、紫菜,燒熟。
參術老鴨湯:老鴨1只,黨參10克,白術20克,藕、蔥、姜適量
做法:老鴨去毛及內臟洗凈,氽水撈起備用;藕切片;黨參和白術裝入紗布袋中備用。老鴨、藕加清水、黃酒、蔥、姜大火煮沸后,改小火燉至鴨熟爛,加入放有黨參白術的紗布袋和食鹽,燉約半小時。食用時去除紗布袋。
南瓜桂花餅:南瓜500克,糯米粉100克,面粉50克,桂花、冰糖適量
做法:南瓜切塊蒸熟,攪成泥,桂花、冰糖研末待用。糯米粉里加入南瓜泥、冰糖末、桂花末,攪拌揉成面團,放在撒好面粉的菜板上,搟成小圓餅。蒸熟或煎至兩面金黃均可。
補肺烏骨雞:烏骨雞1只,南杏仁(甜杏仁)6克,核桃肉5個,陳皮6克,蔥、姜各適量
做法:烏骨雞去毛去除內臟洗凈,南杏仁用水浸泡1~2小時,搓去表皮待用,陳皮泡軟備用,蔥切段,姜切末。大碗內放入烏骨雞、水、杏仁、核桃肉、陳皮、蔥段、姜末以及食鹽等調料,上鍋蒸熟。
俗語說“一夏無病三分虛”,夏季炎熱,人體新陳代謝旺盛,消耗較大,而夏季許多人往往胃口不佳,食欲較差。到了秋天,自然界迎來豐收的季節(jié),同時氣候適宜,脾胃消化能力增強,所以適當增加營養(yǎng),可補充夏天過度的消耗,同時為抵御嚴寒,順利過冬做準備。
需要注意的是,現(xiàn)代人往往營養(yǎng)過剩,肥胖三高者比比皆是,所以“貼秋膘”不提倡,即使要補,也以清補為主,避免燥熱上火的食物。
本文來源:太平洋健康險